運動發展的健全與否,自然和國小、國中、高中的根基紮不紮實有關,也會影響到該運動的強弱,而台灣的國球亦然,若沒有堅固的三級棒球基礎,棒球實力勢必受到侷限。
在三級棒球與職業運動間,大學棒球則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畢竟在少棒、青少棒階段,較容易遇到「快樂打球、不在乎輸贏」的對手,但到了高中、甚至大學,離職業越來越近,認真的程度不可同日而語,也較能看清各國戰力真正的差別。
美日大學交流
由於全世界各層級的棒球錦標賽多採用盃賽制度,可能會因為賽程安排、運氣好壞或參賽好手多寡而產生不同的結果,拿來分析容易產生偏差,好在近三十多年來日本和美國每年固定舉辦名為「日米大學野球選手權大會」的比賽,每屆至少打四場,有數量較多的樣本可供參考。
三十六年下來兩國共進行206場比賽,結果美國以115勝90敗1和稍微領先日本,仔細再研究會發現,若將這三十六年均等分成四個階段,1972~1980和1981~1989年這兩期,美國以39勝24敗和33勝22敗大幅領先,到了1990~1998年美國只多贏四場,最近九年反倒是日本多贏五役。
以得失分來看,美國從第一階段的每年可贏十分,到第二階段平均多四分,到第三階段剩不到兩分,到最近九年失分比得分多。不論拿勝敗或得失分來分析,都可看出日本的長足進步,從一面挨打到現在快要與美國平起平坐。
表一:美日大學棒球對抗賽歷屆結果
那台灣呢?
自從兩千年以來,台灣也派出以大學生為主的菁英代表和美國國家大學隊切磋較勁,首次交鋒就苦吞九連敗,隔年打八場贏兩場,在中斷兩年後,2004、05年分別以兩勝兩敗和一勝一敗與美國打平,但去年又連敗七場,今年則是靠李瑋華137球完投9局,拿下五場比賽中唯一的一勝。
至於得失分方面,除了2004年在台灣因為下雨只打兩場以一分小贏之外,剩下五次至少都多失十分,還有單年多丟三十九分的紀錄,總計六次交流,美國以29勝6敗遙遙領先,得失分累計更有186比74超過一倍的大幅度差距。
和日本同時期相比較,兩千年起美日交手剛好19勝19敗1合打平,得失分美國只小贏8分,就年份來看日本最近四屆贏了三次,同樣是大學生,擁有紮實基礎的扶桑島國果然不同凡響。
表二:過去八年三國大學棒球對抗賽結果
數字背後的意義
拉里拉雜談這麼多數字,想要呈現的是三國棒球之間的差異,毫無疑問在世界棒壇位居龍頭的美國,三十多年下來的大學棒球慢慢被日本拉近,以厚實的基層棒球作後盾,訓練方式、教練水準都持續求進步,讓東瀛野球就是有自己的一套,就是能交出好成績。
也許有人說,台灣大學這幾年來因為旅外球員的風潮,高中畢業出國留學的菁英一大堆,讓大學棒球的程度下降,但別忘記,日本職棒的選秀可是包括高中畢業生,被挑走的人才想必更多,但大學棒球實力並未有明顯地下滑,就像去年洲際盃和亞運一樣,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日本隊表現一點也不輸給擁有職業球員助陣的中華隊和韓國隊。
而台灣雖然誕生超級巨星王建民,但觀念還有待加強,整體水準並沒有大幅度提升,由於國內業餘和職業環境還需要改善,使得人才的成長容易遇上瓶頸,加上過度使用的例子層出不窮,都影響台灣棒球的戰力。
我們能不能?
在看到日本所展現的成果,讓我們低頭不禁思索,和日本棒球關係匪淺的台灣,能否見賢思齊,能否和他們一樣,雖然職業水準和大聯盟差距不小,但業餘這塊盡可能想辦法拉近距離,如此一來,職業才有本錢產出更多的好手。
雖然棒協已經在推動教練認證制度,但感覺成效有限,四級棒球還是有人土法煉鋼,還是以冠軍為依歸,運動科學、復健保養概念多在重大國際賽才想到要實施,其實基層的選手一樣需要。
我們能不能,目前還看不出來,但相信只要懂得上進,只要肯學習,就有成長的空間,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在不斷的磨練後,台灣和美國的大學棒球交流不會像現在一樣,而有出頭的一天。
註一:美日大學對抗賽曾於
註二:比賽分析並不包含當年兩隊於哈連盃、世界大學棒球錦標賽或其他盃賽的對戰結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