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投手保護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雖然不會日文,但我看得懂數字。

 

已經打完的第85回春季甲子園,眾所矚目的済美高校安樂智大投手,第一戰232球(3月26日以4比3延長13局勝広陵)、第二戰159球(3月30日以4比1勝済々黌)、第三戰138球(4月1日以6比3勝県岐阜商)、第四戰134球(4月2日以3比2勝高知)合計投663球把済美高校送進冠軍賽,可惜氣力用盡,第五場4月3日只丟109球以1比17慘敗給浦和学院,而且是在落後八分時才退場,讓人想把済美高校上甲正典監督抓起來痛打一頓的衝動。

 

落敗後痛哭的安樂智大

我知道高中棒球充滿熱血、拼勁,全力以赴的認真讓球迷、家長、同學十分感動,不論輸贏都會流下男兒淚,讓人不得不注意他們,但,有必要這樣糟蹋未來的棒球之星嗎?

 

聽過高塚信幸嗎?

 

我想可能要非常熟悉日本棒球的人才聽過,至少在今天以前,我確信自己完全沒印象。

 

但在十七年前的春季甲子園,當他還是智弁和歌山的高二投手,連四場先發共投712球,幫助球隊打進冠軍賽,只不過手跟著就出問題。

 

高三時雖然拿到夏季甲子園冠軍,但最後只以第七順位加盟近鐵野牛,始終無法恢復到過去的身手,後來轉任捕手、內野手還是沒有起色,2003年收到戰力外通知,從此與職棒說再見。

 

當然,我不知道安樂智大未來會如何,說不定他天賦異稟能克服如此重的負荷,也不知道高塚信幸若沒連續先發,當時合計只投200球會不會讓他進職棒後從此一帆風順,我只知道,人總是有極限,適當的保護有其必要,九天投772球、五天內投540球,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超出極限,更何況他只不過才高二生而已。

 

雖然安樂智大很不甘願,表示夏天要再來,也許他有這個本事,也由衷希望他能再打甲子園,但,真的不要在連續先發了!

 

至於說出「最擔心的就是安樂的疲勞面顯現出來,5局是集中力中斷了。」的上甲正典監督,儘管他教練生涯成績顯赫,十五次帶兵打進甲子園,兩次優勝、兩次準優勝,累計24勝13敗,但,實在無法讓我對他保留任何一絲尊敬,這個名字我會牢牢記住。

 

同時還要記住的,也包括甲子園出賽32回,累計63勝29敗、優勝3回的智弁和歌山高 高嶋仁監督,他正是高塚信幸的教練

 

済美高校 上甲正典監督

智弁和歌山高 高嶋仁監督

 

對了,現年34歲的高塚目前是壽司師傅,希望他在棒球之外也能闖出一片天!雖然壽司師傅一樣值得尊敬,但由衷希望安樂智大不會成為下一個高塚信幸。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edgar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菁英盃在學測休息兩天後續戰,結果除了美和三信是南部球隊鬩牆外,其餘三場賽事都是中北部球隊獲勝,想必和里程數較少脫不了關係,只能希望比賽和考試穿插的事件不會再重演,要不然小球員太可憐了。

又,飛碟聯播網台中真善美電台FM89.9的週末野球,本週請到林華韋教授,談到中華隊總教練是否該考慮外國人一事,林華韋清楚表示反對意見,理由不再贅述,我只覺得,國內總教練不論在選才或帶兵上,都已經顯露出跟不上潮流的態勢,若說台灣的外籍職棒總教練沒啥成績(其實CPBL好幾年最佳總教練是外國人),也可以來看看這幾年中華隊的總教練,其實也沒交出什麼好結果,連中國隊都輸了好幾場,換外籍總教練不是萬靈丹,但不試試看幾乎保證無法有所突破。

又,前幾天寫青棒盃賽不斷、扼殺球員發展,有網友認為那是奇怪觀點,其實我不能否認,畢竟這些年來主管機關一直在這樣搞,這樣糟蹋選手,大家早就習慣了,只能期望這看法能慢慢被接受,球員才能有更好的環境成長,不要在高中時期被消耗掉,台灣棒球才可能有未來。


旅外動態:

自由林世民球場整修,郭泓志工地旁練球

雷耶斯卡位 胡金龍無怨言,聯合廖廷儀紐約報導。

李振昌、林哲瑄、陳俊秀與羅嘉仁,被棒球美國選進球隊農場新秀前30名,李振昌最快下半季挑戰大聯盟,中央社蕭保祥、TSNA王婉玲、自由林三豐報導。

受到郭泰源、郭源治提點,陽耀勳春訓更賣力,自由倪婉君寫。

台灣職棒:
自由倪婉君寫「嘟嘟」潘威倫樂在揮桿,不過球季間絕不碰小白球

獅子軍賀新年球員珍藏版i-cash卡搶先推出,共有潘威倫、張泰山、陳鏞基、高國慶、高志綱、潘武雄、劉芙豪等7種款式,(蘋果今日)。

業餘棒球:

青棒菁英大賽在學測結束後進行八強賽,西苑6比2勝成功商水(今日方正東)、美和4比1勝三信(方正東、聯盟婁靖平)、穀保完封南英(方正東、TSNA王婉玲、自由鄭又嘉、蘋果楊逸民婁靖平)、平鎮8比2勝三民(方正東王婉玲楊逸民)晉級前四強。

陳品學12K威風八面(王婉玲蕭保祥、中時歐建智鄭又嘉楊逸民婁靖平),三民抱怨舟車勞頓太疲累(王婉玲歐建智),1個月征戰3000公里,南英落敗(婁靖平),去年3天投270球、羅國華不再救火(聯合林以君)。

唯一在場邊的國內職棒球探-桃猿二軍教練陳該發在場邊觀戰,歐建智報導。

我寫青棒盃賽不斷、扼殺球員發展

20110129週末野球林華韋談職棒環境(廣播)。

edgar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曆過年前,被體委會定位為國內最高榮譽盃賽的台灣青棒菁英大賽正在進行,但27、28日空窗兩天,原因並非要場地移動或讓球員休息,而是因為具有學生身分的高三選手得參加攸關大學入學資格的學科能力測驗,所以不得不停賽。

若是北部的球隊還好,南部甚至東部的選手,只要還想念大學,或是在大學繼續打棒球,要參加考試就得往返十多個小時,睡覺時間都沒多少,遑論念書準備學測了。

其實,不只有學測混在比賽期間,青棒另一項重大賽事-高中棒球聯賽,儘管第一階段於去年底進行,但第二階段起在1月8到21日比賽,剛巧就和期末考相衝突,球員依舊沒時間讀書,更糟糕的是,過完年開學後不到十天,2月24至27日突然新增一個超級盃全國青棒爭霸賽,接下去還有兩個多禮拜的台灣盃,三個月內四大賽事,不把台灣的學生球員操壞也難。

也許有人認為,選手可能為了學業想放棄某些比賽,或是讓高一、高二的打菁英盃,或者挑其中幾項賽事來拼,但對經費拮据的的球隊來說並不容易,最近三項盃賽都有高額獎金,菁英大賽和台灣盃總冠軍都發五十萬,只打四天的超級盃,奪冠的勁旅也可再得二十萬,如此豐厚的誘因,就算球員不願意,教練和球隊也會派出最好的選手上場。

時間若到五月下旬,又接連有攸關國手資格的玉山盃與王貞治盃,去年還有金龍盃穿插其中,換句話說,一學期大約20周,若球隊表現夠好,大約有八周以上,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要參加盃賽,若打進國家隊還有亞洲和世界兩大青棒賽,更別提賽前的訓練準備,讓人分不出到底是學生還是球員。

這麼多的盃賽,使得高中球員一沒辦法做好學生的本分,二來太多的盃賽,只會造成選手的過度使用,像菁英大賽、超級盃全國青棒爭霸賽都沒有投球數的明文限制(只有部分局數限制),為了獎金,王牌投手當然會盡量使用,也才會有新聞所提,投手到底投幾局這類錙銖必較的事情發生。

話說這些比賽的宗旨,是為配合行政院推動振興棒球計畫,提高棒球技術水準,加強推展青棒運動,積極培養未來國家隊人才,但怎麼看就不覺得能達成目的,而菁英盃一點都沒有最高榮譽的感覺,像第一天精采好戲沒轉播,場邊觀眾屈指可數,除了發錢消耗預算之外,完全看不出有什麼特別成果。

希望體委會併入教育部後,負責體育的官員能好好思索,該怎麼讓青棒如此多的盃賽盡可能改為地區聯賽,也可以減少球隊的舟車勞頓和不必要的交通開銷,全國盃賽一兩個就好,別再讓過多的盃賽荼毒青棒球員了!



本文原載於【聯合新聞網

edgar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紀錄2008年高中棒球聯賽「熱血」的小球員們,在這次聯賽被「使用」的過程,花點時間整理超過250球的選手,其比賽時間、局數與投球數。

2008HighSchool

以上數據採自高中棒球聯盟網站。

edgar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底棒球重頭戲之一的高中棒球聯賽剛熱鬧結束,由南英商工以兩勝一敗擊敗穀保家商贏得冠軍,不論是南英奪下第五冠或是穀保衛冕失利,小球員場上的喜悅與眼淚都讓人動容,只不過和往年一樣,投手過度使用的問題再次浮上檯面。

最明顯的例子,是早已被淘汰的花蓮體中投手江忠城。

他在十天內共投432(或433)球,包括十二月九日以141球(或142球,根據網站紀錄)完投九局落敗,透過電視畫面,看到江忠城的表情與舉動,很明顯地已經撐不下去,但他卻留在場上直到比賽結束,沒人覺得這樣的份量合理,就算是正值青春期、恢復能力極強的熱血小球員。

會造成這樣的結果,除了因為花體總教練為求勝利不敢動用其他投手外,也是因為他「遵循」競賽規則:

十一、投手不因賽程或賽制而影響,須受下列規定之限制:

(一)全國賽採9局制,投手每場最多可投9局。
(二)全國賽9局:投手投球三局內,不受隔場限制;投手投球三局以上,受隔場限制。
(三)當投手被替補,脫離投手職務後擔任野手,則該投手得再擔任投手一次。

看起來高中棒球聯賽有局數的限制,好像達到保護球員的用意,但了解棒球的人都知道,一局可能只投三球,也可能投上四十顆球,對投手手臂的負荷差距甚大,但在局數紀錄上顯示卻沒有不同,單純只以局數來限制勢必會造成盲點,所產生的效果勢必有限。

像這次高中棒球聯賽,完投九局的從南英商工洪嘉良的157球,到三民高中王竣博的81球都有,相差幾乎一倍,而單場投超過120球共18人次,包括南英商工洪嘉良、嘉義高中黃梓豪、花蓮體中江忠城、嘉義高中蔡佑梵、三信家商羅國華、中道中學何昱德、南英商工張耿豪、成功商水林子偉、台中高農王政浩、穀保家商陳冠宇、義峰高中林逸凡、嘉義高中陳冠勳、強恕中學陽志豪、陽明高中林皋立和穀保家商潘杰,其中黃梓豪、洪嘉良、江忠城和蔡佑梵都單場投破140球。

此外,由於沒投滿三局就可以天天投,若超過三局,只要隔場,就算上一場丟超過120球,今日還可以投滿九局,即便得再投120球才能將比賽撐完。

別以為這假設不會成真,洪嘉良、江忠城、陳冠宇都曾兩度先發投超過120球,其中封王戰勝利投手洪嘉良,四天內先發兩場都破150球,而兩場超過140球先發的江忠城雖然間隔七天,但其實他在那七天內還另外投了100球,另外陳冠宇則於三天內投滿250球,至於封王賽的敗戰投手潘杰,雖然因為八局沒投完就退場,「無緣」連兩場都投過120球,但其實他可是是在六天內三度先發,場場都投破100球。

這樣的負荷量,對職業球員都可能太重,何況是正值發育的青少年,而過去數不清的例子(像鄭嘉明、李振男、姜建銘、鄭錡鴻、陳禹勳、陳偉殷等族繁不及備載)告訴我們,過度使用很可能就此斷送或影響球員的大好前程,倘若不能即時阻止,那下一個王建民可能就就此毀掉。

雖然台灣目前針對投手保護尚未採取更多措施,但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有鑑於年輕投手受傷越來越頻繁,而且年齡層越來越低,美國棒協(USA Baseball)早在2004年就由醫療安全諮詢委員會(Medical & Safety Advisory Committee)提出建議方案,根據年齡排出每天限制的投球數,以及不同投球份量所需要的休息天數,並已於世界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的比賽裡開始採用。

年齡 每天最多投球數 休3天 休2天 休1天 休0天
17-18 105 76球以上 51-75球 26-50球 1-25球
13-16 95 61球以上 41-60球 21-40球 1-20球
11-12 85 61球以上 41-60球 21-40球 1-20球
9-10 75 61球以上 41-60球 21-40球 1-20球
7-8 50 61球以上 41-60球 21-40球 1-20球

球數限制只是第一步,而委員會還針對投手保護提出許多建議,像是:

1.只要任何不適,記得要休息,有必要更必須長時間的休息。
2.萬一練球不適也必須休息,比賽當中若感覺任何不對勁,得馬上退場換人。
3.熱身十分重要,局與局之間記得穿長袖或外套。
4.看起來選手累了就必須換投,不要等到選手抱怨。
5.在球季剛開始、或長期沒投球、投球動作不佳與天氣較冷時,得採取更嚴苛的投球限制。
6.每年最多不要超過九個月從事棒球運動,至少三個月休息,不要從事任何有上肩投球動作的運動。
7.不建議在比賽中離開投手丘改當野手後,再回到場上投球,因為肌肉、肌腱、韌帶等需要熱身外,也需要「降溫」休息,(常見投手退場後冰敷就是這個道理),再次上場勢必增加受傷機會。
8.若選手於比賽時站上投手球丟球後,不可再轉蹲捕手。
9.若有機會在球探前測試「showcase」(非比賽中),將盡可能避免,因為選手們常會用盡全力去飆球速, 若沒完全準備妥當,反而更容易受傷。
10.守不同位置和練習都需要留意且適當地休息。
11.每週最多投兩場比賽。
12.不要盲目的選擇投球姿勢。

以上看起來非常值得國內棒壇參考。

為了台灣棒球的將來,球數限制有其必要,假如只為了短暫的冠軍,卻得揠苗助長,那絕對不是台灣棒球之福,期望國內主事者能夠早日清醒,在還來得及拯救之前,趕快著手去做吧!(尤其別再搞三戰兩勝制操垮冠亞軍隊投手吧!)

本文原載於【聯合新聞網

edgar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年多前,我寫過保護投手刻不容緩再談保護投手刻不容緩,就是希望不要再看到投手被過度使用,期望過去的歷史不要再重演。

沒想到,我還得再次動筆討論相同話題。

我只知道,以台灣三級棒球「只重視冠軍」的惡質文化來說,這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

十二月九日星期二晚間,看完花蓮體中投手江忠城在141球(或142球,根據官網紀錄)以141公里速球三振對手完投九局,投出十天內的432(或433)球後,內心悲憤不已,為什麼,這些當教練的大人們始終不在乎還在發育中小孩的未來。

這次,是花體總教練游宗龍。

唯一的「好消息」是,花體最後以一比二輸給穀保家商,讓江忠城可以暫時喘一口氣,等到下一次的錦標賽再次「努力」。

台灣高中棒球毀掉多少球員生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場比賽,讓鄭嘉明、李振男、姜建銘、鄭錡鴻、陳禹勳、陳偉殷等數不清的名字浮現我腦海中,更別忘記至今上過大聯盟的三位台灣投手:王建民、曹錦輝和郭泓志,都曾經動過休息整季的大手術。

我不知道江忠城會不會步上他們的後塵,但看到他在投手丘旁踱步,不停地甩臂,很明顯地已經氣力用盡,但教練卻還是將他留在場中繼續投球。

我的心在淌血。

我唯一能做的,只是繼續再寫,期望有一天,棒壇高層能夠覺悟,願意修改競賽規則,讓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

這樣,台灣棒球才有機會看到光明的未來。

附錄:江忠城97年高中聯賽出賽紀錄
日期  比賽   局數   球數
11/30  先發    3.0   033
12/02  先發    9.0   147
12/05  先發    5.2   093
12/07  中繼    1.0   018
12/09  先發    9.0   142
合計 4先發1中繼 27.2    433

edgar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十六屆洲際盃已經順利落幕,筆者有幸兩個週末都搭車下台中看了五場比賽,中華隊雖然靠著荷蘭擊敗澳洲擠進四強,並 在季軍戰擊退洲際盃十一連敗的日本贏得第三名,也是近年來最佳成績,但說句實話,即便人在現場,親身體驗滿場球迷的高亢情緒,看到季軍到手,我卻依然高興 不起來。

由於想表達的東西實在太多,自知找不到足夠的時間一次寫完,因此決定分數個主題一一探討,我在這次洲際盃所看到的、聽到的、聊到的與想到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台灣球員個個「鐵打」

原本設定的第一個主題和中華隊無關,但在仔細計算後發現幾個驚人的事實,因此決定提前談論我曾經寫過兩次的話題:投球數。會浮現這樣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主角就是已於今年七月份和克里夫蘭印地安人簽約的增菘瑋,他在這次洲際盃的使用量,實在相當「鐵人」。

雖然增菘瑋不是這次賽會投球數最多的中華隊投手,沒入選亞運的陽建福在十天內三度先發合計258球,但增菘瑋從原本的先發角色,改為後援,導致他於九天之內出賽五場投231球,包括最後四天內三度後援共丟123球,其中還夾雜他在四強決賽中古之戰後拉傷的消息。

而這僅是帳面上所到的數字,稍微注意比賽的球迷就知道,中華隊這次投手的熱身準備都相當「足夠」,早早就在牛棚練投,還有因為擔心球員狀況不佳,像16日中古之戰當天,羅正龍雖然已經先發上場,但為了避免投手出狀況,李振昌於第一局就開始熱身,雖然這位來自榮工的投手最終沒有登板,但他還是在旁練投好幾局,體力的消耗在所難免。

角色定位不明?

從賽事的安排來看,十位投手中必須有四名先發,從結果得知,教練團預定由潘威倫、陽建福、增菘瑋和林恩宇排定輪值,而林岳平、耿伯軒專司後援,陽耀勳、林克謙、羅正龍和李振昌以中繼為主,並伺機調動。

只不過,由於第一戰潘威倫對義大利投不滿三局退場,中繼群也擋不住砲火,導致調度大亂,接下來除了和菲律賓之戰是由林克謙六局六十九球完封外,其餘場場硬仗,扣掉和季軍賽四分之差擊敗日本外,輸贏都在兩分之內,每一位投手的使用都極為關鍵。

也因為 每次投手調度事關大局,在林恩宇後來手肘受傷無法出賽的情況之下,已經減少一名可用之兵,扣除必須先發輪值的成員,連業餘的羅正龍都得臨危披掛上陣,加上 李振昌、陽耀勳無法獲得教練團信任(李振昌在第四天後,就只有牛棚熱身的機會,陽耀勳則只於第一天出賽對義大利),投手吃緊的程度可想而知。

除了不解還是不解

即便如此,有幾次調度還是無法讓人理解,其一就是首戰對義大利已經落後十分的情況下,還把耿伯軒派上場,雖然他只投五球,但別忘記他早就於場邊熱身,在一場怎麼看都不可能獲勝的比賽,有必要推出王牌救援出賽嗎?

而最重要的是,義大利的出賽導致耿伯軒連續三天登板,對於體力的調配勢必有所影響,畢竟,過去兩年都在小聯盟奮鬥的耿胖,只有今年曾於72324日,在高階1A連續出賽過一次,當然從未有過連續三天出賽的紀錄。

調出耿伯軒過去兩年的出賽紀錄,會發現他去年大部分出賽間隔都有三天以上,休息一天的和休息兩天的各只有三次,而本季出賽稍微頻繁,扣除三天以上者,休一天只有四次,休兩天則達到十二次,換句話說,就是要讓選手能有時間能回復到最佳狀態。

硬著頭皮上陣

相較之下,業餘棒壇的王牌則沒這麼好命,才剛對澳洲先發丟103球,儘管兩天後碰上荷蘭已經錯失換投良機導致三分落後,增菘瑋還是得登板,隔一天對古巴又投3.1局,贏得艱苦的一勝,只休一天再對古巴,還是得投三局。

更別提四強賽對古巴賽後大腿拉傷,教練團表示「屬於疲勞性拉傷」,季軍戰對日本還是得後援,而且這一投又是三局,雖然球員口中不敢輕言說累,但肢體動作和反應,都已經顯示出來,這已經超過他的負荷。

由於還得備戰亞運,洲際盃打完休息兩天,增菘瑋與隊友傳接球後還是覺得肩頸不適,得靠著按摩、復健、泡三溫暖來舒壓,肌肉緊繃的情形直到抵達杜哈才稍稍抒解,但能否完全恢復,亞運的投球會不會再對他造成影響,沒有人知道。

業餘投手很耐操?

也許有人說,業餘投手的整年投球比起職業球員還來得少,短期盃賽這樣的投球對他來說並不會造成影響,只要有足夠的休息即可。問題是,洲際盃完不到十天,就要應付亞運這項重大賽事,他真得有足夠的休息,能得到足夠的消息嗎?

讓人不可忽視的是,增菘瑋整年真得投不多嗎?其實不然,他入選經典賽國手,還參加春季聯賽,到美國移地訓練、參加哈連盃、世界大學錦標賽、然後是洲際盃,根據網路上所查到的資料,一個讓我訝異的數字出現,他整年已經投滿158局,詳細數字請見下表。

是的,158局,在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正式比賽,少數是熱身賽的成績,拿今年中華職棒來說,增菘瑋可以排名第八,投得比吳偲佑季賽(139)還多,546就算加上總冠軍賽與亞洲職棒大賽,也不過才151.1局。

知道王建民赴美的投球局數有多少嗎?2000年他初次赴美,只投87局,隔年受傷,到2002年加上釜山亞運,也只投90.1局,2003年加上札幌亞錦賽,只有132.1局,20042A3A外加雅典奧運,才有162.2局,去年因傷所以只投159.1局,今年才一口氣突破200局,加上春訓共投233.1局(王建民的局數已經包括大聯盟春訓的出賽紀錄)。

保護投手為時已晚?

我不知道這樣的球數算不算太多,也不知道這樣的局數是否已經超過他的負荷,但我知道的是,萬一增菘瑋以後得進廠保養,所有的人都會想起,在台中舉辦邀請賽性質的洲際盃,他一共出賽五場,九天內投231球,在亞運之前,他整年已經投滿158局。

我只能希望,這樣的一天不會出現,增菘瑋的體質能負擔如此高的投球份量,來年能在小聯盟大放異彩,早日升上大聯盟。我也希望,增菘瑋的遭遇不會再次於台灣發生,也期待不論是留在台灣或是赴美日打職棒的球員,都能有健康的身體,在球場上馳騁得到佳績。

edgar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各國季後賽打得如火如荼的同時,傳出鄭錡鴻肩膀動關節唇手術、曹錦輝傷後復原狀況不如預期,科羅拉多落磯考慮不將他放在四十人名單兩件大事,讓人感嘆萬千,不勝欷噓。當然,沒人清楚真正受傷的原因為何,畢竟可能的元素實在太多,像是投球數過多、熱身不夠、姿勢有問題等,但只要聯想到兩人在青棒時期,因為是球隊的主力投 手,每到大賽就得先發、後援兩頭燒的情況,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姜建銘四天內投36局共445球,加上王建民、郭泓志等人都開過整季報銷的手術,就讓人懷疑台 灣是否太過度使用投手。

筆者曾於今年四月寫過保護投手刻不容緩一文,雖然時間才過半年,但發現時空變化得滿快,有更新的資料和方案,因此決定再次討論這個話題。

不只在台灣

投手過度使用(overuse)並不單單只在台灣,離我們不遠的日本,甲子園也常常發生主力投手從頭到尾都出賽的劇情,今年夏天甲子園冠軍早稻田實業的齋 藤佑樹,就曾於兩天投334球,四天內合計丟553球,而世界棒球經典大賽的MVP松坂大輔在橫濱高時,也曾單場17局連投250球。

雖然松坂大輔至今依舊笑傲日本職棒,還準備挑戰美國大聯盟,高價的簽約金和競標金正在等著他和西武,至於齋藤佑樹則還沒決定是否要投效職棒,但相信沒人覺得這樣的投球數合理,就算是正值青春時期、恢復能力極強的熱血少年。

隔著太平洋的美利堅合眾國,儘管人才濟濟、資訊發達,類似的場景也在不斷地發生,今年世界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十二歲等級的安克拉治代表Diamond-West投手Kyle Kornegay,就於八天內先發三場主投303球,雖然比不上台灣和日本的鐵人,但也毫無疑問是揠苗助長。

問題核心

這些棒球的未來會如何還不得而知,但有個統計數字值得參考,著名的美國運動醫療機構(American Sports Medicine Institute)James Andrews醫生,今年二月和同儕於美國運動醫學期刊發表的文章裡,就提到高中生和大學生在ASMI動手術的人數,從1995至1999年間的24和 71個人,於2000至2004年快速上昇至124和302個案例。

初步調查發現選手的受傷大多和年少時大量投球有關,或者因為球員可能參加不只一支球隊,除了母隊外,還效力地區明星隊、甚至冬季還有比賽,而且球季越來越長且各隊賽事相互重疊,導致沒有充足的休息。

文章中還將95位動手術與45位沒動過手術的高中大學投手作比較,發現一年當中投超過八個月投手的受傷機率,是投球少於八個月投手的五倍,至於忍痛投球導致受傷的比例,更是無病無痛投球的三十六倍。

專家的建議

為了防範更多的傷害發生,根據ASMI的統計調查和相關研究,由十七位醫生組成的美國棒協(USA Baseball)的醫療安全諮詢委員會(Medical & Safety Advisory Committee)也於2004年五月提出以下建議:
這些數據只是個開始,還有更多的細節不能忘記,包括每週最多投兩場比賽,參加多個聯盟、守不同位置和練習都需要留意且適當地休息,不要盲目的選擇投球姿 勢,肌耐力需要加強,儘管限制投球數,包括接傳球和投球練習還是鼓勵,只要任何不適,記得要休息,有必要更必須長時間的休息。

當然,由於這是統計平均值,各級教練必須針對不同的孩子做出不同的判斷,尤其是成長不如同年齡的球員得要另外受限,熱身十分重要,局與局之間記得穿長袖或 外套,看起來累了就換投,不要等到小選手抱怨。在球季開始、或長期沒投球、投球動作不佳與天氣較冷時,得採取更嚴苛的投球限制。

目前的規範

雖然有這些建議,但目前各少棒聯盟的投手規範,都還是以局數為依歸,像世界少棒聯盟對於十二歲以下的投手採取每週投六局,每場最多六局的限制,假如投三局 以下至少得休息一天,四局以上至少得休息三天(其他聯盟的限制如下表),中華棒協舉辦的菁英盃和青棒聯賽也都採取類似的規範,希望做到些許的保護。

雖然有局數的限制,但看過棒球的人都知道,一局可能只投三球,也可能投上四十顆球,對投手手臂的負荷差距甚大,紀錄上顯示卻沒有不同,單純只以局數來限制勢必會造成盲點,所產生的效果勢必有限,也不是棒球專家所樂見。

全新的時代

因此世界少棒聯盟已經依年齡限制球數、休息天數提出試驗性計畫,2005年有50個聯盟採用,2006年推廣到500個聯盟,並於今年八月底的世界少棒聯 盟董事會全票通過,明年開始將針對超過七千四百個聯盟,來自美國五十州和其他國家年齡七到十八歲共兩百三十萬名球員全面實施。
王建民的隊友Mike Mussina也為此特別拍影片來談論投球數限制,表達這項計畫重要性,拿自己的經驗和少棒聯盟的球員、家長、教練們分享,還以少棒聯盟國際董事會成員的身份提及實驗計畫的過程,並表達為什麼要建議這項計畫。

世界少棒聯盟也發出常見問答集,並開放各地球員、教練上網發問,遇到特殊狀況時(像故意四壞,因雨延賽時該怎麼處理),並印製150,000小冊子來教導球數限制,還有球數紀錄表格讓大家下載,並教育計分員來如何統計,期許真正實施時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

這樣就夠了嗎?

球數限制是很大的一步,但這樣真的就足夠了嗎?其實不然,跨聯盟、跨球隊比賽並沒受到規範,影響甚鉅,球員若不注意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是不夠,尤其是小 選手們大多不清楚該怎麼保養,家長也要做球數紀錄幫忙控管,不要只看到眼前,要知道沒有任何勝利比起球員的未來還更有價值。

而教練的一念之間更可能改變一切,也必須明瞭要訓練更多的投手,而不是只依賴一兩位強投,或許能投二十顆球的救援型投手會越來越多,也能讓更多小朋友體驗投球的快樂。

這個計畫夠完美嗎?很可惜沒有,前大聯盟投手Tom House就直言:「這是進步,但進步的不夠。」原因無他,就是在前兩年實驗計畫中,原本要求休息天數比起目前公布的還各多一天,但在決定全面採用時少了 一天。少棒聯盟發言人Lance Van Auken對此表示,這是接到試驗回應後的結果,也已經獲得Andrews醫生的許可。

下一步是?

雖然這一步目前只在少棒聯盟內做規範,還有不少組織尚未採納,但至少已經朝著減少受傷的方向在進行,下一步,也期待別的聯盟能夠陸續採用,讓更多的球員受惠。

另一個更為重要的課題,則是變化球該何時使用,少棒聯盟已經針對相關議題,由Yawkey Foundation贊助讓北卡羅來納大學Chapel Hill展開五年研究,結果為何,目前尚未有定論,但相信答案很快就會出爐。

在老大哥美國開始向前進的同時,期許台灣能夠見賢思齊,中華棒協、學生棒球聯盟都能效法最新的方式,為台灣棒球的未來播種紮根,這樣的努力與預防措施不可或缺,畢竟天才投手萬中取一,一旦毀了可是難以抹滅的遺憾,要怎麼別讓悲劇再發生,就有待高層的智慧了。

edgar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任何運動來說,受傷都不是好消息,輕微淤傷也許隔天還能上陣,但若傷勢嚴重,可能對選手生涯產生影響,也許得休息長達半年甚至更久,一不小心更可能發生遺憾,再也無法重回球場。

投幾球算多?

對棒球而言,由於頂級選手培養不易,若有個三長兩短,很難找到同等級替代人選,因此,美國職棒各球團在農場培育投手時,除了每次出賽之間的充足休 息,像先 發投手至少間隔四天、後援也避免連續出賽外,還會設定球數限制,球季剛開始時投球數量更少,就是希望球員在小聯盟是以磨練球技、且稍微增強耐力為主,不會 因為負荷太大而造成傷痛。

當然,投手何時會受傷,到底投多少球才算過量,一直都是個難解的謎,畢竟這還牽涉到球員本身天賦資質、從小到大的練習份量、投球姿勢、動作好壞和體能狀態是否足夠等等複雜因素,相同標準並非適合所有選手。

資質、姿勢、動作和體能都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但對於投手在成長時期的的限制,美國棒協(USA Baseball)的醫療安全諮詢委員會(Medical & Safety Advisory Committee)曾對年輕投手受傷做出相關報告,並針對九到十八歲之間的投手給予建議,其結果十分值得國內參考。

美國權威經驗

會有這樣的研究,起因於美國棒協想了解年輕投手的受傷狀況,尤其是傷到如旋轉肌、韌帶、關節唇、關節韌帶等可能導致整年報銷的嚴重部位,也希望能找到避免重傷的方法。

知名運動外科手術權威,也就是幫曹錦輝檢查關節唇的James Andrews醫生,發現在他所屬的阿拉巴馬美國運動醫療機構,1995-1997年時,平均每年共有四例韌帶重建手術動在高中投手身上,1998- 2000年大幅攀升至17例,2002年達到26例,2003年超過54例,這些年來18歲以下的投手,其受重傷的比例有上昇趨勢,年齡還可能往下降。

而大聯盟醫療諮詢委員會的主席Joseph B. Chandler則表示,根據他於2002年對30名大聯盟和71名小聯盟投手做的訪談,發現少有人年輕時投球數過多,手臂傷痛史也比較少,幾乎所有選手 都於14歲才開始投曲球、18歲才開始練滑球,此外,鮮少球員整年從事棒球運動,過量練習並不等於通往大聯盟。

發明Tommy John手術,也是幫郭泓志操刀的道奇隊醫Frank Jobe,則認為這和選手渴望成功,導致年輕時過量投球練習有關,也相信這樣的受傷狀況情形可能增加。兩位醫療安全諮詢委員會的委員Barry Goldberg和Frederick Mueller醫生,則證實包括投球量、所投球種、不適當的復健和體能訓練的確會增加受傷的可能。

官方投球建議

為了避免讓未來的棟樑受傷,醫學專業人士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針對投球上提出建議,可以有效的減少受傷的機會。

由於受傷發生在選手本身,所以球員自己的感覺最為重要,不論是教練或家長,都必須仔細聆聽孩子的說法,萬一練球不適必須休息,比賽當中若感覺任何不對勁,得馬上換人退場,假如四天內疼痛沒解決或下一次投球時再次發生問題的話,進一步的醫療照顧不可或缺。

培養合適的投球動作最為重要,適當的體能訓練不可或缺,用來增加肌耐力、強化,上下半身、神經肌肉的統合協調,柔軟性,為了讓身體休息和復原,每年 最多不 要超過九個月從事棒球運動,至少三個月不要從事任何有上肩投球動作的運動,常見到小朋友學習職棒選手的投球動作,也不鼓勵,畢竟像各球星的姿勢絕對不適用 於所有選手。

儘管規則允許,但不建議在比賽中離開投手丘改當野手後,再回到場上投球,因為肌肉、肌腱、韌帶等需要熱身外,也需要「降溫」休息,(常見投手退場後 冰敷就 是這個道理),再次上場勢必增加受傷機會,至於若有機會在球探前測試「showcase」(非比賽當中),盡可能避免,因為選手們常會用盡全力去飆球速, 若沒完全準備妥當,反而更容易受傷。

球數球路限制

根據美國棒協於1996年的調查,專家們相信球數多寡和選手受傷有關,因此對於最淺顯易懂的球數限制,給予清楚定義,針對不同年齡的球員,給予每場、每週、每季和每年的球數限制,詳細數字請見下表:

在這些限制當中,最特別的是,就是除了常見的每場球數限制外,還增加每週球數、每季球數,每年球數限制,就是為了避免在短期比賽中大量出賽,增加手臂過重的負荷,而斷送選手的大好前程。

球數限制是從比賽來計算,不包括任何牛棚練習、指導投球等等,更要注意的是,當投手低潮時嚴禁額外練投、投球後的隔天也不鼓勵再做練投,假如球數限 制有困 難的話,用打席限制(9-12歲大概平均每打席投五球),當然採取球數限制還是最好,相較之下,比起台灣的局數限制先進許多。

至於變化球部分,在骨頭成長完全時(通常是13-15歲)前不建議練習變化球,尤其是會增加手肘與肩膀受傷機會的滑球和曲球,小投手先要花心思學習正確的投球動作,然後專注在變化球速和精準的快速球之上。

台灣該怎麼做?

台灣三大巨投王建民、曹錦輝、郭泓志,雖然都已經站上大聯盟,但都曾經受過得休息整年的重傷,差點就沒機會再次投球,而這些傷勢,應該都是他們年少 時在台 灣投球過多時所致,國內由於優秀投手更為缺乏,只要是王牌,常常是一、三、五操、二、四、六操,禮拜日也不放過,關鍵比賽連續出場更是常見,不知道已經扼 殺多少人才。

日前緯來體育台在職棒搶先報時討論,到底是否該讓少棒選手投變化球一事,其實答案再清楚也不過,要保護投手,自然得從小做起,球路限制勢必需要,球 數限制 也刻不容緩,假如只為了短暫的國際賽成績,卻喪送未來的希望,那也不是台灣棒球之福,期望國內主事者能夠清醒,在還來得及拯救幼苗之前,趕快著手去做吧!

edgar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